第三屆國際奶牛疾病大會暨奶牛業博覽會將于2022年3月25-2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為您帶來奶牛疾病防治及診斷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方案。
高產奶牛繁殖與犢牛群組飼養中的問題及相應對策
Part.1高產奶牛繁殖問題
如何提高奶牛繁殖率向來都是各個牧場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近些年,不少牧場的高產奶牛在產后的泌乳高峰期由于受到各種應激,經常會出現發情癥狀不明顯、不發情、受胎率低及胚胎死亡等情況,從而導致繁殖率下降。母牛產犢間隔延長,即產后至配種受胎間隔時間的延長,也就意味著空懷或不孕時間的延長,這不僅會增加母牛的飼養管理及配種費用,也減少了牧場產犢數,大大影響牧場經濟效益。
01發病現象
子宮炎發病率較以往有所增加。據調查,產后45天內子宮炎發病率平均達到30%,子宮炎是造成奶牛不孕的主要生殖疾病之一,若不及時治療,往往造成不孕。
異常發情(安靜發情、不排卵發情、排卵延遲)增多,若人工授精發情鑒定技術低下,未鑒別出誤配會導致發情期受胎率大幅下降。同時卵泡囊腫發病率在泌乳中后期發病率也呈上升,若不及時治療,往往造成不孕而淘汰。
屢配不孕增多。由于產后生殖機能恢復推遲,異常發情增多,人工授精發情鑒定技術低下,當母牛生殖機能未完全恢復,而多次輸精,誘發母牛體內血清抗精子抗體滴度異常升高,造成母牛免疫障礙引起不孕。
02病因分析
此類繁殖障礙主要是由內分泌失調引起。由于大量泌乳,奶牛會產生大量催乳激素,因此腦垂體前葉抑制促黃體激素(LH)的分泌,同時降低卵巢對促黃體激素(LH)的正常反應,進而影響卵泡的成熟和排卵,造成不孕。
高產母牛產后泌乳早期處于能量負平衡期(產后失重期),若飼養管理不當,營養跟不上,使失重期延長,母牛體況不能及時恢復,直接影響產后生殖器官的恢復,如子宮復舊延遲,卵巢機能障礙等。據我們對產后母牛失重期調查:失重期超過90天的母牛子宮復舊和配種時間分別比70天內恢復體重的母牛延長25天和56天。
03解決方案
重視青年母牛培育管理工作。要青年母牛的體重達標。初產青年母牛的營養需求比一般母牛更高,而體重是一個影響干物質攝入量的主要因素。缺乏足夠的生長會限制采食量,也會加重初產母牛營養負平衡,致使失重期延遲,導致長期不發情。
加強疾病防治。高產母牛若管理不善易患營養代謝疾病,而代謝疾病增加時條件性的傳染也會同時增加。代謝病不僅會使牛的健康水平和免疫力下降,也會使子宮炎和卵巢疾病發病率上升。
另外,若是攝入營養不平衡或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奶牛會呈現出發情周期紊亂或長期不發情的癥狀。特別是在產后泌乳高峰期間,牧場為了支持產奶會投入高蛋白水平日糧,當母牛攝入大量蛋白時,瘤胃產生的尿素和代謝產生的氨會通過血液循環對早期胚胎產生毒性,血液含氮增高還會降低子宮微環境中的酸度,從而降低孕酮對子宮內膜細胞的促妊娠作用,致使受胎率降低。
提高繁殖技術。由于高產奶牛繁殖障礙增多,若不及時治療或處理不當會導致不孕。而對不孕癥的治療,關鍵在于診斷正確。要想治療高產奶牛繁殖障礙,就要提高人工授精技術水平,即必須熟練掌握生殖直腸檢查技術。另外也需要對牛群繁殖動態監控更加密切地觀察,及時發現,及時檢查,及時治療。
Part.2斷奶前犢牛群組飼養問題
01斷奶前犢牛群組飼養模式易出現的誤區
犢牛分群處理不當。正確的犢牛分群很重要,包括分群時對犢牛日齡、身體狀態、群組水平的控制。有些牧場使用統一的原則,沒有注意到個體差異,分群時不注意細節,犢牛分群后往往達不到較佳飼養效果。常見的三個誤區如下:新生犢牛進入群組飼養的時間越早越好;無論犢牛身體狀態如何,只要達到一定日齡,都可以放入群組內進行飼養;不管犢牛日齡、個體差異多少,都可以放在一個群組進行飼養。
自動飼喂系統使用不當。犢牛自動飼喂系統的自動化程度高,能夠提供恒溫、干凈的牛奶,并監控犢牛的采食行為,了飼喂要求和執行的一致性,并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牧場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誤差。但是牧場在使用犢牛飼喂系統時,也常常存在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過度依賴的問題,比如為了實現自動飼喂系統的效益,牧場總是讓系統達到能承受的較大飼養頭數;認為自動化程度高,能自動清洗和校準;過度依賴自動飼喂系統,期待它能解決犢牛所有的問題,人工可以不用過多干預。
犢牛飼喂和引導訓練不當。飲奶和飲水對于犢牛的健康成長也起著決定性作用。犢牛作為奶牛場后備力量,其早期生長發育以及成活率會直接影響牧場生產性能的提升與養殖效益的增加。因此,給犢牛提供合適的營養和飲水,培養它們良好的采食習慣非常必要,既能確保犢牛胃腸道內環境的穩定,促進胃腸道發育,還能減少飼喂過程對犢牛健康帶來的風險。但是,為了降低飼喂成本,很多牧場使用大量抗生素奶或廢奶飼喂犢牛;或者認為牛奶中的水分可以滿足犢牛對飲水的需求,擔心發生腹瀉而減少給犢牛飲水;在犢牛轉入群組飼養后,認為犢牛很聰明,會自己找奶喝,或不放心自動飼喂系統,出現未訓練或過度訓練犢牛的問題。
02常見誤區的建議解決方案
做好犢牛進入群組飼養階段的分群判斷
選擇合適的日齡范圍。相關實踐表明,出生后2天內就將犢牛轉為群組飼養,犢牛會因其自身競爭力較差,采食時間和采食量出現明顯下降,進而影響其生長性能的表現,尤其是在寒冷的季節。因此,在新生犢牛能夠使用奶瓶正常喝奶的前提下,早于或晚于腹瀉風險期(犢牛常在出生后2~3天開始發病,一般在出生后2~10天內為腹瀉風險期),再將其轉為群組飼養更為合適,并且在轉為群組飼養后的頭幾天內,需要每天人為引導犢牛采食1~2次。
監測犢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濃度。作為群組飼養的必備先決條件之一,犢牛必須有一個良好的初乳飼喂流程。剛出生的犢牛存在很多變數,在具備一個良好產犢環境的同時,也需要良好的護理程序,以可以照顧好新生犢牛。因此在進入群組飼養前,需要監測犢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濃度,確認其具備了一定的自身防御能力后才能放入群組內,并能讓它們在出生后14天之內適應群組飼養環境。
注意個體差異。在一個群組內,可能存在各犢牛之間日齡差異過大的情況,小規模牧場的這種情況更為常見,從而使得年幼或弱小的犢牛面臨更大的采食競爭,增加了其患病的風險。因此,在理想情況下,建議犢牛日齡差異范圍控制在7天內。如果實際情況不允許,則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預和關注,每頭犢牛的正常飼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犢牛群組不穩定時,不斷地增添犢牛也會給犢牛持續帶來社交應激,不利于犢牛的正常生長。
科學使用自動飼喂系統
保持在自動飼喂系統所能承受的飼養規模范圍內。對于采用的犢牛自動飼喂系統,廠家宣傳比較經濟的飼養規模是每個飼喂站飼養20~25頭犢牛。除了自動飼喂系統自身性能不同外,牧場還需要考慮并觀察犢牛之間的采食競爭問題。如果飼養頭過多,則無法犢牛日齡和個體之間較小的差異,從而使得年幼或弱小的犢牛面臨更大的患病風險,也會影響犢牛的采食時間和采食量,同時增加了人員觀察犢牛的難度,特別是發現生病的犢牛。相關研究表明,當犢牛群組飼養規模在12~18頭范圍內時,有助于降低肺炎發病率和改善生長性能。
定期對自動飼喂系統進行自動清洗和人工校準。需要注意的是,自動飼喂系統只是一個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設備,不是完全智能化的產品,必然存在一些自身缺陷和偏差,比如管道清洗不干凈、溫度偏差、供水量偏差等問題,這些無法被系統真正準確的識別。因此,為了自動飼喂系統每日提供的牛奶達到指定的溫度和濃度并且干凈,需要定期對系統的溫度、供水、代乳粉進行人工校準,特別是檢查攪拌罐及奶管內等位置是否真正清洗干凈,并及時更換奶嘴和奶管;經常巡視犢牛舍,觀察犢牛和檢查自動飼喂系統,確保系統正常工作。
自動飼喂系統與人工管理要有機結合。犢牛自動飼喂系統只是犢牛飼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把犢牛飼養人員從繁重的飼喂工作中解放出來,以使人員能有更多時間觀察及管理犢牛的其他需求。因此,若要群組飼養的犢牛健康成長,提高犢牛成活率,還需要干凈的飲水條件、足夠的空間、良好的通風、充足的光照和墊料以及良好的犢牛舍衛生條件。在這些方面上,所需要做的工作與其他飼喂模式的犢牛管理要求基本一致,不能因配備自動飼喂系統而忽略。另外,犢牛自動飼喂系統將犢牛飼養人員從飼喂勞動中解放出來后,對飼養人員的要求也有所改變,實際上對人員綜合素質要求更高。牧場需要能認真觀察和了解犢牛感受的員工,提高對犢牛行為信號的關注度,即能夠仔細觀察犢牛,也能及時對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犢牛飼養人員善于觀察嗎?他們是否是以數據為導向?是否是以細節為導向?是否喜歡良好的衛生條件和日常工作?是善于應用自動飼喂系統嗎?牧場需要調整犢牛飼養人員的工作重心及重新利用勞動力。因此,此時牧場需要雇傭一名犢牛管理員,而不是1個牛奶或代乳粉的搬運工。
加強對犢牛的合理飼喂和訓練
建議以代乳粉飼喂為主,抗奶或廢奶為輔。實際上使用抗奶或廢奶飼喂犢牛的風險很大。這是因為使用巴氏殺菌設備對抗奶或廢奶進行巴氏消毒、殺菌,不只是對犢牛健康產生風險,對自動飼喂系統中牛奶儲存輸送也造成風險。相關研究表明,巴氏殺菌過程只對相對低濃度的微生物污染有效,而且不能殺滅所有類型的微生物。在使用抗奶或廢奶過程中,除了需要巴氏殺菌作業外,還需要搬運、清洗相關的容器和設施,加上對犢牛造成的風險,實際上顯性和隱性成本的總和并不一定比代乳粉飼喂成本低。如果牧場抗生素奶或廢奶數量較多,需要用于犢牛飼喂,則必須要嚴格實施巴氏殺菌流程。建議以代乳粉飼喂為主,抗生素奶或廢奶為輔,不能圖一時便宜而造成犢牛損失。
給犢牛提供足夠的、清潔的飲水。牛奶中90%以上是水分,但犢牛僅依靠飲用牛奶中的水分是不夠的,這些水分不足以完全滿足犢牛開食料的采食量。實際上當犢牛開始出現腹瀉時,需要飲用、補充更多的水。因此,足夠的飲水量有助于犢牛自身瘤胃的發育和開食料的采食,并有利于犢牛的提前斷奶。犢牛需要的飲水量是干物質采食量的4倍,限制犢牛的飲水量,勢必會影響其干物質采食量。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全年都需要為犢牛提供干凈的飲水條件。特別是在冬季,需要給犢牛提供干凈的溫水。若犢牛的飲水量減少,則干物質采食量也就減少。
關注轉群應激,做好轉群訓練。在牧場實際飼養犢牛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相關人員的工作時間沖突或在意識上的忽視,造成犢牛的轉群應激加大,也沒有給犢牛進行適當的訓練,使新入群的犢牛無法正常喝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犢牛處于饑餓狀態的情況下轉入群組飼養,建議在晚上通過奶瓶喂養后再轉移,使其放松適應新環境。在第二天上午,當犢牛饑餓且沒有發生轉群應激時,可以在自動飼喂系統上先進行訓練喝奶,隨后等到下午或晚上再進行訓練。建議在次和第二次培訓之間間隔10~12h,第三天僅在上午提供幫助,并且僅在自動飼喂系統報告顯示該犢牛采食不正常時。如果在自身健康且感到饑餓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犢牛會通過觀察其他犢牛,并遵循其自然本能吸吮飼喂乳頭,來滿足其饑餓感,從而適應自動飼喂系統。如果經過過多訓練,犢牛就有可能產生期望有人飼喂的行為風險。
犢牛群組飼養模式在牧場推廣實施過程中,必將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障礙。不能因為這些問題或障礙,就懷疑或否定該模式能夠為犢牛及牧場帶來的諸多好處。犢牛自動飼喂系統實際上也只是一種飼喂工具,能否用好這套系統工具,如何配合好其他犢牛飼養流程,核心關鍵也在人為。
總之,牧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具體分析、選擇合適的飼養模式,正確應對發生的問題,從而培養出健康的高產奶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