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8日上午,第五屆李曼養豬大會主題論壇在南京隆重召開,作為全球水平、規模、有影響力的養豬業盛會,為參會代表提供了一個探討養豬行業前沿科技和新研究成果的平臺,受到來自乃至世界養豬行業同仁的高度關注,為推動我國乃至世界養殖業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積極作用。
后備母豬的培育馴化與頭胎母豬飼養管理
錢平/華中農業大學
錢教授首先介紹了他所在的國家核心育種場——廣西揚翔原種豬場生物疾病凈化情況,豬瘟抗原陰性,偽狂犬gE抗體陰性,藍耳病抗原、抗體雙陰性。他指出疾病的控制一定要從源頭控制,凈化效果。
關于后備豬培育與疾病馴化,腸道免疫非常重要。另外,要關注如何提高后備豬的體格發育,后備豬營養。
(1)藍耳病馴化。到目前為止,藍耳病幾乎遍布全球主要養豬國家和地區。美國養豬生產者每年因藍耳病導致的損失高達668.58萬美元(不包括疫苗、診斷和生物安全方面的花費)。監測豬場藍耳病,分析遺傳變異,選擇針對性疫苗,在后備豬舍進行兩次免疫馴化,兩次馴化后21天普查抗體,抽檢抗原合格后移入一胎母豬場補充后備母豬。
(2)豬流行性腹瀉的馴化。腸炎和腹瀉是引起仔豬和幼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上管理上的錯誤,成為豬場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引起腹瀉的病因復雜,要特別注意關注非傳染性因素造成的腹瀉,如營養性腹瀉、應激因素等。PEDV屬于冠狀病毒,疫苗免疫原性不是很好。免疫馴化采取使用低代次的弱毒疫苗口服+滅活疫苗免疫。基礎免疫可采取后備豬口服免疫一次變異低代次弱毒,一個月后用變異株滅活疫苗加強免疫一次。后備豬引入病原的適應性馴化。
頭胎母豬飼養管理,要將飼養密度控制在8-10頭/欄,25平方米/欄,光照對母豬發情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16小時/天,強度達到160lux,濕度、溫度、通風也要控制好。
要選擇善于交流和調情的公豬誘情,如果查情轉出比沒有轉出的發情率高,要提高公豬的效率,對于發情不定的要更換查情公豬和配種員,加強刺激5-10分鐘。
發情持續時間較長的進行第三次配種,可以明顯提高其受胎率和產子數,輸精一般2-3次/頭,每次間隔10-12小時,出現靜立反應即可配種。
妊娠期管理,在定位欄配種,3天后可移入大欄飼養。要減少應激,在18-22天次查返情,36-42天第二次查返情,23-25天測孕,70天人工肉眼觀察。要注意控制母豬分娩時的體況。
哺乳期飼養目標是使其泌乳量化且盡量減輕體況,以免影響母豬以后的繁殖性能,可以注射氯前列烯純可使初生豬重量增加,弱仔減少,死胎減少,仔豬活力增強。加大哺乳母豬采食量和增加促進泌乳的添加劑都可以促進奶水分泌。
管理好后備豬達到生產性能
詹妮弗·帕特森/美國新時尚養豬公司
在當今養豬業,母豬生產成績得到快速提高。近年來,開始關注通過改進母豬終身生產力實現生產性能。母豬終身生產力是指一頭母豬在群期間向生產合格斷奶仔豬總數,從配種合格后開始直到她離群。
詹妮弗·帕特森具體介紹了母豬終身生產力的限制因素:一是在群保留率;二是繁殖失敗。
生產性能的關鍵因素:
1.選擇繁殖潛能的后備豬。對公豬刺激的反應是鑒別更高產后備母豬的一種有效方法。數據表明,“挑選”過的后備豬仔在生產周期中是產的,高產性能的母豬后備豬仔210日齡前應該有初期發情表現。
2.持續供應高品質符合配種要求“挑選”過的后備母豬。公豬是后備母豬發生初情期有效的刺激,公豬性欲是影響后備豬達到初情期的關鍵因素,每天多次接觸成熟公豬的通道,對“公豬效益”產生化反應,與公豬直接接觸優于隔欄接觸,把后備母豬放在公豬群內優于放進后備群內,必須讓公豬的接觸后備母豬。實施GDU(后備培育期)方案是提高母豬終身生產力的關鍵,GDU方案是為母豬場有效提供預期數量“挑選”過的符合配種要求的高品質后備母豬。
符合配種要求的高品質后備母豬的定義:在初情期有完全靜立反應,首次配種時有可接受的生理日齡和體重,并且要有相應記錄。
3.在配種時達到合適狀況的相應的管理。首次配種的體況管理,后備母豬在配種時的體重在125-150公斤之間。
總之,提高母豬使用年限的關鍵因素:1.篩選是潛力的后備母豬。2.持續供給符合配種性能的后備豬。有效的后備誘情方案是必須的,實施標準化GDU方案中,使用PG600是很有必要的。提供預估數量符合配種性能的高品質后備豬。3.通過管理實施在使后備豬性成熟時達到合適的情況。
不使用抗生素飼喂豬
凱爾·科布爾/美國新時尚養豬公司
凱爾·科布爾博士認為要從營養、經濟角度看抗生素的使用問題。他首先介紹了美國新時尚養豬公司。他說,公司在養豬生產中非常重視營養,在營養體系建設方面做得比較成熟。2016年1月以來,公司所用的飼料中就再也沒有添加過抗生素,豬場中豬的健康狀況也非常好。
抗生素對飼料率的影響很大。飼料率是一個比值,死亡率對飼料率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要做到多點式生產,必須嚴格執行全進全出制度,切斷疾病的循環,加強生物安全,如人員保護設施,所有各組間清洗的力度,整個場地的清群,徹底切斷疾病循環。
全球壓力正在促進減少抗生素,公司的生豬一直采取營養療法,使用無抗飼料,日糧評價和環境對豬病的影響很大。
免疫系統對ADG影響大,精準的組方可以增加飼料的利用率。降低粗蛋白可以減少向大腸輸送未消化的氮,從而降低腹瀉的發生。
近年來,有很多豬場直接飼喂乳酸菌等微生物,對此,他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認為,微生物菌株的基因型多樣,不同的益生菌都是不一樣的,現在還沒有弄清楚到底哪一種是豬只所需要的,不能盲目使用,必須找到豬只所需要的正確的菌株。
優化繁殖母豬日糧
勞拉·格雷納/美國迦太基公司
勞拉·格雷納介紹說哺乳母豬的體型/構造近年來已經發生變化,與幾年前相比,繁殖力快速提升,使得每頭母豬可以生出更多仔豬,斷奶仔豬的總重量也在增加。母豬通過泌乳滿足初生仔豬增加蛋白的需求,她必須動用自身儲存的氨基酸和能量,或者從飼料中獲取相應的需求。通過哺乳料滿足母豬的需求時,可獲得理想的泌乳量和繁殖性能。
隨后,她具體介紹了母豬在不同時期對營養的需求。在妊娠階段,日糧中每天攝入16克的賴氨酸,對于精氨酸目前的研究還不能確定。有文章中報道,在妊娠母豬日糧中添加粗纖維會增加窩產仔0.2-0.6頭/窩,增加泌乳的攝入0.23-0.36kg/天。妊娠期日糧的目標是飼料攝入1.8-2.3kg/d,代謝能3300kcal/kg,總鈣0.8%-0.85%,有效磷0.4%,可消化賴氨酸7-16g/d。
哺乳階段賴氨酸的需求是哺乳日糧SID比值以0.4%的晶體賴氨酸計算是甲硫氨酸+半胱氨酸:賴氨酸是49,蘇氨酸:賴氨酸是65,色氨酸:賴氨酸是16,纈氨酸:賴氨酸是64。哺乳期日糧目標是采食量5.5-6.7kg/d,代謝能3300kcal/kg,總鈣0.8%-0.85%,有效磷0.4%,可消化賴氨酸58-63g/d。
在日糧中使用脂肪,夏天脂肪很低時,可以添加額外的脂肪而以顯著增加采食量,特別是對于哺乳母豬,需要強調的是添加的脂肪要質量,各項指標要達標。
飼料原料副產品在低水平時使用,要對其經濟金額營養進行有效的評估,日糧中原料必須霉菌毒素含量要低,要做定期檢查。
遵循妊娠期和哺乳期氨基酸需要量,將會幫助控制母豬體重損失和增加仔豬斷奶重,哺乳期滿足母豬100g/d亞油酸將優化母豬生產性能,可在熱應激時使用脂肪。基于采食量管理飼料配方,當采食量變化時使用每天營養目標。使用飼料及氨基酸和副產品能減少飼料成本。但要使用優質原料并進行定期檢測。
豬偽狂犬病防控的觀察
高登·思邦克/美國派普斯通獸醫診所
首先回顧了偽狂犬病的背景,不同國家發現的毒株毒力不同,傳統偽狂犬毒株發生在九十年代初,變異毒株2011年出現在。基因測序表明變異毒株差異較大,目前,許多國家已經成功通過免疫清除了偽狂犬病。
PRV在PH4-12的范圍內穩定,PRV可在低溫下保持數周的傳染性,PRV在高溫下滅活。很多消毒劑可用來清潔PRV,包括氫氧化鈉,漂白劑,福爾馬林,酸和氯。
在許多發達國家,都采用根除手段消除了本國傳統豬偽狂犬病。目前,該病在東歐、拉美、非洲以及亞洲仍然活躍,可在哺乳豬身上引起了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變種PRV毒株可導致的死亡率高達50%。
在,豬的返飼組織傳染PRV病毒,尤其是會在豬群中合并感染其他病毒,如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瘟和口蹄疫等。
PCR分析是現在普遍使用并被普遍接受的診斷方法,病毒分離可以在豬腎細胞和其它細胞中實現,PRV抗原可以通過IFA染色體,中和抗血清或單克隆抗體來檢測。ELISA已經取代了中和抗血清的方法,成為了檢測抗PRV抗體的優先方法。基因組測序和系統發育分析被用于區別變異株和經典株。
PRV免疫主要依賴于細胞介導和抗體依賴性免疫,對經典PRV的疫苗接種已在許多流行的國家控制和根除方案中被使用。據研究表明,當接種Bartha-K61時,的豬在感染了變異毒株后產生了不同的反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豬群交替使用滅活疫苗和MLV疫苗。當被疫苗攻擊或暴露于病毒時,免疫被認為是可以為豬的生命提供保護的。目前,針對的變異毒株基因缺失疫苗不斷涌現。
PRV免疫一般流程:豬群中所有母豬和后備季度性接種疫苗,豬仔在1-3日齡內接種鼻內,豬仔70天時肌肉接種,或無法70天接種的話,豬仔可在40天時接種疫苗,30天后重復接種,青春期前后備豬重新接種。滅火和弱毒苗在一些豬群中被使用,以提供異源免疫力。
總之,PRV是一種DNA病毒,對于所有年齡的豬尤其是新生豬,可以造成很高的經濟損失。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呼吸道傳播。干預方案的重點在于接種疫苗,消除豬群中的病毒,阻止病毒在未感染豬中傳播。經典毒株的干預結果已被廣泛收錄和充分了解。在的新變種毒株的控制仍然面臨更多的挑戰。
應用疫苗免疫防治豬瘟
鐘明華
鐘明華教授介紹說豬瘟病毒對豬只的傷害,包括對免疫系統的破壞,血管內皮細胞的破化,造成出血,使血管更容易破裂。細胞性免疫對消除感染細胞及限制病毒擴散和早期保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體液性抗體可以協助降低病毒擴散及排毒。
市場上能買到的疫苗有三種:免疫脾淋疫苗、細胞培養疫苗、E2標識次單位疫苗。E2標識次單位疫苗現在也已經上市。免疫脾淋疫苗相當安全,但難免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引起過敏性反應,甚至會造成死亡,不利于保護動物,在臺灣禁止使用。細胞培養疫苗,比較簡單,安全性也是沒有問題的。E2標識次單位疫苗是可以識別,品管容易。高安全性。但是也有他的缺點。E2標識次單位疫苗的評估在兩個層面臨床保護和病毒性保護。
鐘教授介紹了C-strain疫苗的特點:一是提供水平保護。免疫3天之后就可以保護,就有效。二是預防垂直感染,免疫一次就有充分的預防效果。三是免疫持久性,可維持到1.5年,有人認為7-8年,也有人認為可以終身免疫。②
在臺灣用LPC豬瘟疫苗做免疫的方法:①母豬:每年一次空胎時免疫一劑量。②小豬:3、6周各打一次;6、9周各打一次。除了注射疫苗外,也有很多需要密切配合的措施,才能充分發揮其保護力。影響豬瘟疫苗的幾個因素:疫苗品質、豬只狀態、注射技術、環境條件等。注射疫苗失敗的原因:一是疫苗品質降低,保存不良,過期,溶解后放置太久;二是豬只因素:母源抗體過高,干擾,健康及營養不良,多重免疫抑制病原感染;三是使用不當,漏打,注射工具不潔凈。
豬瘟的控制與消除需要業界的共同參與,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是關鍵,自體防衛也很重要。
飼料效率:測量、遺傳趨勢和行業現狀
佩德羅·烏瑞奧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佩德羅·烏瑞奧拉介紹說,要通過不同的方法表述和看待飼料效率,比如豬的生長效率、豬肉效率、營養效率等,但引用Steve·Pollmann的話來說“飼料效率都檢測是好事,但是對于決策是不好的驅動力”。
影響飼料效率的因素有環境因素,如溫度;飼料成分、飼喂方式等因素;還有遺傳因素;以及豬本身的因素,如年齡,性別,健康程度等。因為飼料攝入增加很快,需要的營養占日糧的比率下降,所以應分不同階段飼喂不同的飼料。另外,由于公豬和母豬胴體瘦肉率不同、增長率不同、日采食量不同也應該分性別飼喂。其他例如,免疫趨勢、豬生長激素、日糧顆粒大小等都對飼喂豬的能量吸收產生影響。
佩德羅·烏瑞奧拉給出了七個提高飼料效率的實用方法:一是管理豬和豬欄,減少維護能量需求;二是增加日糧中可消化能量部分;三是確定豬場中使用的真實的能量含量;四是在炎熱的天氣中,飼喂低熱量的飲食,以盡量減少熱應激;五是盡量減少對豬的健康需求;六是選擇能更利用日糧維持豬的能量;七是優先考慮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