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中的致病性細菌引起仔豬的傳染病。急性病例為敗血癥變化,慢性病例為大腸壞死性炎癥及肺炎。本病大多發生于1~4月齡仔豬,成年豬很少發病,多為隱性帶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生率高。我國各地的豬場及養豬單位都有發生,特別是在飼養環境衛生條件不好的豬場,經常有本病發生,給養豬業造成很大的損失。今天上海佳農生物就和大家一起詳細的探討一下!
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又以冬春季節多發。本病可感染各種年齡的豬只,但3~4月齡仔豬易感,6月齡以上的豬發病少,1月齡以內的仔豬發病更少。多為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通過糞便、尿液、流產物排出,經消化道感染。環境潮濕、長途運輸、衛生較差、營養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內源性感染。
臨床癥狀
1.急性(敗血型)
發病初期多為急性經過,病豬體溫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廢絕,精神萎靡,喜藏于墊草內,寒戰。常互相擠壓、堆疊在一起,有的達3~4層;鼻盤發干,眼結膜發紅,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瀉,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有時不見腹瀉。在發病的2~3天,在鼻端、耳、頸、腹及四肢內側皮膚上出現紫色斑。此時病豬迅速衰竭,行走不穩,弓背彎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難,衰竭而死亡,病期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
為常見的病型,由急性轉來或一開始即呈慢性經過。其病狀與急性相似,只不過癥狀不明顯或緩和些,據觀察,主要的特征癥狀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樣。糞便呈粥狀或水樣,為灰白、淡黃、黃綠、灰綠或污黑色,惡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嚴重時,肛門失禁,在吃食、躺臥或起立和行走時都可出現下痢,糞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個后軀沾污,有的咳嗽時,呈噴射狀排出稀糞水。有時病豬下痢與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豬還發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癥狀。一般來說,慢性病豬體溫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飼喂時,到槽前吃幾口就離去,后期廢絕,也有的病豬死前還吃,喜喝臟水。由于持續下痢,病豬日漸消瘦、衰弱,被毛粗亂無光,行走搖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時,極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縮,緊貼背脊下,筋骨畢露,體瘦如柴,真所謂“皮包骨”,極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豬生長發育停滯,成為僵豬。